“古都记忆”的专家讲座于11月17日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主讲人是百家乐app 67届校友赵锡山学长。学长同班同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龙梦晖学长代表全班同学前来祝贺。本次讲座由图书馆、校友会、校团委和百家乐app 联合举办,200多位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和京城文化爱好者前来参加了讲座。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名城,有“不朽之城”的美誉。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一些古老的景观、文化渐渐消失,成为了历史。未来北京的核心功能是建成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为此,图书馆《专家讲座》选择“古都记忆”作为本期的主题,期望大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和深思这一话题,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更美好的北京。
赵锡山学长1942年出生于北京,一直居住在前门附近的四合院,是一位经历了北京前门地区七十多年风云变幻和生活变迁的见证者。讲座伊始,学长回忆了自己1962年考入北师大外文系的经历,满怀深情地讲述了母校的点点滴滴。随后讲述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和坚持,尤其感恩绘画老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最初学长作画是为了记录那些逐渐湮灭的古老景观,以此寄托他对老北京的怀念,断断续续画了三十余年,也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业余爱好,学长画画的态度极其认真,不管什么内容,都力争画面是真实的,接近彩色照片的视觉效果,是记忆中的北京。谈到画风,学长形成了自己中国工笔画与西方油画结合的风格,把水彩颜料当作油画颜料来作画,希望既有清晰完整的轮廓,又有明暗的光线效果。
接着,学长重点介绍了老北京的城门城墙、中轴线、大街小巷和民居及交通工具等内容。北京的轮廓以内城为边界基本为正方形,南北稍长,西北角方向据说在建成时为避开积水潭水域而缺失一小块不成直角。内城共九个城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个城门,分别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结合自己的画作,赵锡山学长详细介绍了城门城墙的历史变迁和规制特点。
讲到北京城中轴线相关内容时,赵锡山学长为现场听众展现了两幅画卷,结合画卷由南而北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简单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及现今情况。在讲述中,学长说道:“想要了解北京,一个是了解城门城墙,另一个就是中轴线。举世无双的中轴线是最了不起、最伟大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和能力。”
除了皇城高门等标志性建筑,在学长的画作中,五六十年代的胡同、交通工具也占了不小的比重。学长讲到北京的大街主要是东西向的,并列举了北京的六条大街,用一幅长约4米的画卷描绘了六条大街北侧的风光,这幅画已经由首都博物馆收藏。介绍到北京的胡同,学长用了一句俗语“(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作为北京一大文化亮点的胡同主要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原有的胡同多是明清风格,内有瓦房、四合院,而最好的北京四合院坐落在东西向胡同的北侧。最后,学长结合自身的体验,生动地描述了过去的电车,以及过去其他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讲座后的问答环节,在座听众争先提问。针对北京在发展中如何继承、对消失的景观如何看待、人文景观如何保护以及绘画技巧等问题,赵锡山学长做了耐心的解答与扩展,不仅讲述了自己对于北京变化的复杂感受,还回答了创作和讲座中的一些问题,还对年轻人在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方面可以有何作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学长表示年轻一代首先对于过去有了了解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这会使人在思想上想要对古迹进行保护。当然文化历史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要对此有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好。
整场讲座,没有PPT,没有演讲稿,75岁的赵锡山学长用平实的语言、惊人的记忆和令人赞叹的画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趣味横生的讲座。老北京的城门城墙、中轴线、大街小巷和民居以及过去的交通工具这些老北京的历史风貌,都在赵锡山学长地道的京腔京韵、生动平实的语言下娓娓道来,观众们静静聆听,遥想着古都北京那时候的模样。这次讲座让现场观众在趣味横生的讲述中加深了对古都北京历史的了解,启发大家思考个人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责任、在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目标中的使命和担当,整场讲座在全体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百家乐app 学生代表上台为学长献花并合影留念。